文:翁美姬.(MegiWeng)  2024-07-09

這幾年,我從台南回嘉義都是一天內往返,2020年疫情發生後,因防疫考量和一些因素,自然而然就沒在娘家過夜了。簡單來說,娘家也不是真的「娘的家」,是兄長的房子。所以,現在就是有事情要辦理,才會回「嘉」,多半陪阿母外出吃飯,來匆匆,去匆匆。

前陣子跟嘉義老朋友在臉書上聊天,嘉義老朋友說,「改天你回來嘉義,再約」。朋友都開口邀請了,這次剛好時間上可以,最後促成今天的見面。

雖然很多年輕人已經不使用臉書,但對我來說,臉書是很好維持朋友聯絡的方式和工具。我在嘉義的這個老朋友,這些年多虧有臉書,讓我們保持一定程度的動態,偶爾滑過會知道對方的近況與心情,用按讚或留言表達關心。

我除了習慣在臉書上面發布自己的心情,朋友互相關心打氣,也是紀錄生活動態的好工具。尤其,每次跳出N年前的今天,老實說,有一半早就自己主動記不得的事件了,但謝謝臉書幫我紀錄下來。不知道臉書會存在多久,是否會像MSN、Blog那樣消逝退場,但在消失前,我還是會繼續用。

言歸正傳,算一算距離上次我和嘉義老朋友見面是多久前呢?算完嚇一跳,是17年前,在2006年末,他們情侶倆一起來參加我的婚禮。後來,他們也結婚了,但沒有發通知,而我就像詐騙集團一樣,收了人家的禮金,卻沒有回禮。

人與人的互動很有趣,能談的,幾句就能喚起總總回憶,加上臉書的助力,很神奇,我們一點都不像是17年沒見的老朋友,讓我有感而發,寫下這篇文章記錄。

記得2003年6月我大學畢業,接著,就從台北搬回故鄉嘉義,準備9月就讀研究所。回到久違的故鄉,應該是很開心的事情,但在台北待了四年,朋友都在台北,加上生活的步調和習慣,一時很難適應;看著熟悉的環境,但卻沒有寄託感與存在感,那種矛盾和複雜的心情,不知道多久之後,才自然消化。

當時大學剛畢業的我,完全不懂甚麼是辦活動,或者甚麼是社會公共議題。我在網路寫文章、寫生活記事抒發心情,也就在網路上認識他們。回到嘉義後,他們時常邀請我一起參與嘉義人文活動,例如:「嘉義舊監獄」再利用,參加他們舉辦的東市場、城隍廟、嘉義公園等導覽。

另外,他們還幫我印了協會的名片,名片我還保留著。我不記得自己有任何一點貢獻,理論上應該是沒有,我曾幾次參與會議,但其實不知道他們在「做甚麼」、「如何做」,我就是個初學者。然後,看到他們完成很多東西和有質感的文宣品,真的很厲害。不過,透過公共環境議題的參與,也引發很多我與故鄉的情感、成長周遭環境變遷的記憶。

如今,我台南某行政區也定居了十幾年,但我始終無法寫出對這裡土地與環境的情感,只覺得這幾年的房價被炒得太離譜,自己卻沒有做任何的房產投資(殘念)。或許,等我老了之後,會跟孩子說….你看,以前這裡是如何如何,後來又有甚麼改變。

自己慢慢已到了熟齡的年紀,追求簡單、安穩的生活,也不會嚮往要出國玩,就是很喜歡放假宅在家。以前剛升格當媽媽的時候,過來人總是對我說:有子萬事足。如今,看來更是如此。

胸無大志,眼前就是把孩子照顧好,但也讓自己過得開心,千萬不要再委屈自己了。心有餘力之際,就是經營老朋友的友誼,如果朋友願意留時間給你,給你熱情的回應,聽聽你的近況,聽聽你說心事,是很幸福的事情。

謝謝身邊這些老朋友,你們還是跟我認識你們的時候,那樣美好、年輕,真的。

(圖片來源: Pexels  網址 )